服務熱線
18916735302
13761613451
2月16日,全國質量監督檢驗工作會(hui) 議正式召開,會(hui) 議作出將對國有檢測機構進行大規模改革的決(jue) 定,會(hui) 議主要內(nei) 容包括國有質檢機構職能轉變、質檢係統簡政放權、實現檢驗檢測認證機構整合,並提出了改革時間表,預定在2015年基本完成事業(ye) 單位性質的機構整合、轉企改製基本到位。
600億(yi) 檢測市場將會(hui) 向民營第三方機構傾(qing) 移
必將使我國質檢市場在年內(nei) 迎來一次大規模結構性調整,國有檢測機構將會(hui) 在形式上撤去屬性,正式參與(yu) 到與(yu) 民營機構、外資機構的市場競爭(zheng) 中來。與(yu) 此同時,也將帶來其原有的近600億(yi) 檢測市場,在檢測政策尚未*向外資開放的情況下,民營第三方檢測機構將成為(wei) 大受益者。
緊隨而來的將會(hui) 是第三方檢測市場階段性的結構調整,前瞻產(chan) 業(ye) 研究院發布的的《2014-2020年*三方檢測行業(ye) 發展趨勢與(yu) 投資決(jue) 策支持研究報告》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檢測市場上,國有檢測和企業(ye) 內(nei) 部檢測占60%,而第三方檢測僅(jin) 占40%。具體(ti) 來看,國內(nei) 市場上以國有檢測和企業(ye) 內(nei) 部檢測為(wei) 主,占比高達91%;而進出口檢測市場上則以第三方檢測為(wei) 主,占比為(wei) 84%。
國有檢測市場的入市,將會(hui) 釋放高達70%左右的國內(nei) 市場,近600億(yi) 的市場將緩慢釋放,並逐步向民營檢測傾(qing) 移。
相對於(yu) 國有檢測機構而言,我國民營檢測機構競爭(zheng) 前景更為(wei) 廣闊。民營檢測機構經營模式靈活、決(jue) 策、在全國營銷網絡擴張更為(wei) 快捷,並能為(wei) 客戶提供本地化服務。同時,民營檢測機構價(jia) 格低、市場活動範圍大、經營及業(ye) 務處理高度靈活、服務效率高,對區域市場的中小型企業(ye) 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和滲透力。
政府檢測任務向第三方機構開放
發展檢測認證產(chan) 業(ye) 是閘北區創新驅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一個(ge) 重要突破口。截至去年年底,閘北區內(nei) 檢測認證機構數量達到65家,集聚了TUV萊茵技術、TUV南德、DEKRA德凱質量認證、ITS天祥等一批的企業(ye) ;檢測認證服務業(ye) 全年營業(ye) 收入突破20億(yi) 元,占上海市當年度行業(ye) 營業(ye) 收入近20%。為(wei) 此,閘北區以改革創新精神為(wei) ,加強與(yu) 國家層麵和市級層麵的聯動;以爭(zheng) 創“國家公共檢測服務平台示範區”為(wei) 重點,與(yu) 先行先試的各類可能性主動對接,進一步突破限製,力爭(zheng) 再有一批新的功能平台和重大項目落戶閘北,推動檢測認證服務業(ye) 做大規模、做優(you) 結構、做強實力。
對此,閘北區為(wei) 檢測認證產(chan) 業(ye) 留出了一定的發展空間,計劃由政府提供的27萬(wan) 平方米的場地,將建設一個(ge) 全新的檢測認證產(chan) 業(ye) 園區。TUV南德5年前到閘北時,承擔檢測認證業(ye) 務的實驗室麵積隻有200多平方米,如今實驗室麵積將近兩(liang) 萬(wan) 平方米,萊茵的實驗室麵積有3萬(wan) 平方米,天祥將於(yu) 今年在閘北建設3萬(wan) 平方米的公司總部和實驗室。
上海閘北區監督認證科的目的是服務檢測認證企業(ye) ,傾(qing) 聽企業(ye) 的發展要求,在盡可能的範圍內(nei) 支持企業(ye) 發展。隨著政府層麵的檢測任務向第三方檢測認證機構開放,以及閘北區“國家公共檢測服務平台示範區”的創建和15條措施支持審批製度改革的落地,閘北成為(wei) 檢測認證領域的“自貿區”有了機製和政策配套等扶持和保障。
推動儀(yi) 器市場繁榮
目前,質檢係統檢驗檢測機構存在一些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如,購買(mai) 設備求新求精,不做成本效益分析,據不*統計,2012年全年國家質檢總局一共采購120萬(wan) 元以上的儀(yi) 器324台,其中食品安全監測能力建設項目采購了158套/台質譜儀(yi) 器;質檢係統的機構一般都不願意走出“事業(ye) ”的圍牆;此外還存在檢測體(ti) 係不健全、綜合能力不強、創新動力不足以及檢測價(jia) 格沒有市場競爭(zheng) 力等問題。
消息顯示,質檢總局相關(guan) 實驗室的改革思路是,對能夠市場化的機構,按照“專(zhuan) 業(ye) 化、集團化、市場化、化”發展路徑促進檢驗檢測機構發展。通過深化改革實現以下目標:通過兩(liang) 類機構、三種途徑提供檢驗檢測服務,檢驗檢測機構發展出現三個(ge) 趨勢。兩(liang) 類機構,包括公益性政府檢驗檢測機構和經營性社會(hui) 檢驗檢測機構。三種途徑,包括政府部門建立政府實驗室,維護和發展測量技術設施,滿足政府監管和國計民生檢測的需要;政府購買(mai) 社會(hui) 檢驗檢測機構的服務,滿足公益性公共檢測服務;政府認可社會(hui) 檢驗檢測機構的市場行為(wei) 。三個(ge) 趨勢,一是檢測機構規模化。二是檢測業(ye) 務市場化。三是檢測標準化。
據統計,全國質量監督檢驗檢疫質檢事業(ye) 改革規模龐大,共涉及各級技術機構3625個(ge) 、人員119884人、總資產(chan) 362億(yi) 餘(yu) 元、儀(yi) 器設備價(jia) 值高達165億(yi) 餘(yu) 元、實驗室麵積653萬(wan) 餘(yu) 平方米。2012年,國家質檢總局總工劉卓慧在“中國科學儀(yi) 器設備與(yu) 試驗技術發展高峰論壇”報告中透露,截至2011年底,我國各類檢測機構已有25669家。她同時透露,2008年中國質量檢測市場總產(chan) 值為(wei) 450億(yi) 元,其中我國25669家檢測機構全年的產(chan) 值合計可能為(wei) 300億(yi) 元,每家檢測機構的平均年產(chan) 值還不到120萬(wan)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