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熱線:13761613451、18916735302

新聞中心您的位置:網站首頁 >新聞中心 >霧霾飛入尋常百姓家 大氣汙染治理成2014年環保工作重點
霧霾飛入尋常百姓家 大氣汙染治理成2014年環保工作重點
更新時間:2014-01-17   點擊次數:1880次

霧霾已經飛入中國百姓的千家萬(wan) 戶,吃驚、擔心、害怕都不能解決(jue) 問題,*的辦法是“幹掉”這些霧霾。霧霾是近代工業(ye) 急速發展的後遺症,幾乎沒有國家避免。霧霾是近年突然暴發的嗎?現有的科學研究能否破解霧霾成因?大氣汙染治理技術在治理霧霾中發揮了什麽(me) 作用?在部署2014年工作時,環保部提出了今年環保工作重點是大氣汙染治理。

大氣汙染防治也需區域化治理

按照國家《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的部署,在此之前京津冀地區已開展有關(guan) 區域協作嚐試。但與(yu) 京津冀地區的情況有所不同的是,長三角各地區間相互協作和聯結的內(nei) 在基礎是市場,也就是經濟發展的互補性需要。因此,具體(ti) 到大氣汙染的防治,並不存在某個(ge) 地區(省市)一定要從(cong) 政治或大局的高度來服從(cong) 另外一個(ge) 地區大氣環境保護目標的可能,*的可能隻能是實現共贏。

這意味著,要真正驅動作為(wei) 長三角生態環境功能區一分子的各地參與(yu) 到區域大氣汙染防治的框架中,就要有一些內(nei) 生的動力。顯然,如果加入了防治協作框架而又不能給本地區帶來相應的激勵,那麽(me) 這樣的汙染防治機製也許隻能是一個(ge) “擺設”。

當然,從(cong) 國家大氣汙染防治的大局出發,按照區域的範圍建立“大塊狀”的生態環境保護管理新機製已是迫在眉睫。一方麵,出於(yu) 縮小管理層級和提高執行力的需要,原先的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ti) 製有必要從(cong) “被碎片化”的行政區域劃分中盡快調整過來,改為(wei) 適應不同生態功能區特點的“中觀”管理模式。另一方麵,從(cong) 現有的央地財權事權劃分體(ti) 製來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在短期內(nei) 仍需以“屬地化”為(wei) 主,如果一味拔高其管理層級的話,恐怕又會(hui) 令萬(wan) 眾(zhong) 矚目的大氣汙染治理不能落地而無法在短期內(nei) 取得較大成效。

不過,關(guan) 鍵問題仍在於(yu) ,如果說單純的“屬地化”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ti) 製因缺乏外部聯動效應而缺乏成效。那麽(me) ,長三角的大氣汙染防治協作機製究竟給各地區帶來怎樣的內(nei) 在激勵,並進而實現“共贏”呢?

當然,對於(yu) 大氣汙染防治,區域性“市場開放”的意義(yi) 絕不僅(jin) 僅(jin) 止於(yu) 環境服務的輸入和輸出。下一步,隨著國家對各區域環境汙染排放加緊總量上的控製,有市場基礎的長三角區域應該提前考慮的是,先行先試,對汙染排放權這一要素進行市場配置。這,無疑才是更大的改革嚐試和突破。

2014年全國環保工作重點之一:大氣汙染治理

2014年1月9日,2014年全國環境保護工作會(hui) 議在北京召開,會(hui) 議確定2014年減排目標,氮氧化物減排指標高。2014年減排目標為(wei) :相比2013年,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別下降2%、2%、2%、5%。其中,氮氧化物減排指標高。

2014年環保工作的首要任務是深化大氣汙染防治,直接目標是降低PM2.5、PM10的年均濃度。PM2.5、PM10不僅(jin) 可由燃煤、機動車、揚塵、生物質燃燒等直接排放,也可由空氣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等經過複雜化學反應形成,因此PM2.5、PM10治理需實施多汙染物協同治理。

國內(nei) 大氣汙染情況日益嚴(yan) 重,為(wei) 改變現狀,進入“十二五”之後,、、環保部陸續出台了多項政策促進大氣汙染防治。其中,於(yu) 2013年9月發布了《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計劃》提出了十條大氣汙染防治具體(ti) 措施,是當前和今後一個(ge) 時期全國大氣汙染防治工作的行動綱領。2014年1月,與(yu) 31個(ge) 省(區、市)簽署《大氣汙染防治目標責任書(shu) 》,可確保大氣汙染防治工作的順利實施。霧霾治理中很重要的一項任務是工業(ye) 煙氣治理,主要是燃煤機組脫硫脫硝。截止2012年底,92%的火電機組已完成脫硫設施建設,且火電脫硝設施建設高峰將出現在2014年,因此我們(men) 判斷2014年煙氣治理行業(ye) 開始進入運營時代。2012年底,火電脫硫運營市場規模高達540億(yi) 元,火電脫硝設施運營市場規模在2016年時也將達到370億(yi) 元。脫硫脫硝設施運營有兩(liang) 種模式:電廠自主運營、第三方特許經營,其中,特許經營是政府鼓勵的模式,具有運行維護專(zhuan) 業(ye) 化水平高、運行效果好等優(you) 點。2012年底,脫硫特許經營比例僅(jin) 為(wei) 11%,脫硝特許經營比例隻有3%,特許經營發展空間很大。

多領域專(zhuan) 家會(hui) 診霧霾

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yu) 工程學院教授張遠航,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賀克斌,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柴發合,中科院大氣物理所研究員王自發等10位來自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ye) 的專(zhuan) 家,就大氣汙染防治暢所欲言。座談會(hui) 得到了社會(hui) 發展司的大力支持。

針對記者提出的霧霾產(chan) 生的貢獻源是否已厘清的問題,柴發合回應說,包括來源解析、空氣質量模型和排放清單等,在863計劃、支撐計劃的支持下,已基本建立了科學方法體(ti) 係,但是這些方法應用到某個(ge) 地方或在應用過程當中,因為(wei) 基礎數據問題和部分方法學問題,現在還不能非常地說明每個(ge) 地方的汙染來源。

“實際上不同汙染階段、不同汙染水平、不同季節,霾的來源*不一樣。”柴發合解釋說,每個(ge) 城市之間排放源的結構和地形都有很大差別,因此要針對具體(ti) 區域和城市,真正搞清楚問題在哪裏,再尋找解決(jue) 方案。對此,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賀泓認為(wei) “難度很大”。目前科學家正在應用多種動態源解析、同位素源解析等方法,力求搞清霧霾成因及各種來源所占的比例等基礎問題。

在張遠航看來,大氣汙染問題是因為(wei) 先進積累和發展的,在一個(ge) 特定的時期突然暴發。我國開展大氣汙染防治,始於(yu) 上世紀70年代,並做了大量有成效的工作。賀克斌稱,之所以我們(men) 能把老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逐步解決(jue) ,同時還能鑒別出新問題,得益於(yu) 幾十年來的科技支撐。而現在的問題是排放強度快速下降,值快速上升,尾部治理的方式已無法適應當前形勢,必須要走倒逼結構調整之路。

提及空氣質量預報,中科院大氣物理所研究員王自發則認為(wei) ,始於(yu) 10年前的空氣汙染預報,現在更應關(guan) 注小風、靜風天氣預報,以及靜穩天氣強度和持續時間,這樣預報準確度至少接近天氣預報準確率。“針對模型的不同特點,我們(men) 發展了空氣質量多模式集合預報係統。”王自發說,該係統在北京奧運會(hui) 後,又相繼成為(wei) 2010年上海世博會(hui) 和廣州亞(ya) 運會(hui) 的空氣質量數值業(ye) 務預報係統,迄今一直在為(wei) 北京、上海和廣州的空氣質量預報服務。

大麵積持續霧霾是由“核霧染”所致?雖然沒有數據證明霧霾與(yu) 核輻射相關(guan) ,但這個(ge) 疑問已經在互聯網上發酵了一個(ge) 多月。當記者將這一問題拋給現場專(zhuan) 家時,賀克斌稱,網上隻是推測,現有的數據不能支撐這一說法。

針對嚴(yan) 峻的大氣汙染形勢,我國大氣治理技術和監測儀(yi) 器不甘缺位。中科院安徽光機所研究員劉建國介紹說,過去10多年間,我國從(cong) 研發到企業(ye) 產(chan) 業(ye) 化水平都有很大提高。僅(jin) 就備受關(guan) 注的PM2.5監測而言,環保部在2012年年底緊急推進這項工作,*批10多億(yi) 元的設備被美國公司搶占先機。“為(wei) 此,環保部進行了國產(chan) PM2.5的監測儀(yi) 器的命名和認證工作,一年多來,國內(nei) 眾(zhong) 多儀(yi) 器廠家生產(chan) 儀(yi) 器不論是性能指標還是穩定可靠性來講不比國外差。”

服務熱線
18916735302
13761613451

掃碼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