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熱線
18916735302
13761613451
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 2014值得期待
期待孩子心靈更美體(ti) 質更健
六年後、九年後將給我一個(ge) 怎樣的孩子?這是每位家長在將孩子送到學校接受教育時,心中自然不過的疑問。
我們(men) 的孩子能否在熟練地使用計算機、ipads,說著一口流利的英語的同時,依然對民族的傳(chuan) 統文化、對母語與(yu) 漢字保持著真誠的敬畏和喜愛?我們(men) 的孩子在具有堅強自立品格的同時,能否心中依然有著對弱者的同情、對他人的關(guan) 照?我們(men) 的孩子在學會(hui) 了獨善其身的同時,是否還同時懂得兼濟天下?
許多年前,我們(men) 對孩子的期待很簡單,隻是希望孩子能走出深山,接受教育,隻是希望孩子能有書(shu) 讀,有文化。但是今天,隨著時代的變化、國家的發展、觀念的提升,我們(men) 對於(yu) 孩子的成長似乎有了更多的期許,而隨著社會(hui) 意識文化的多元,網絡時代的到來,以及文化產(chan) 品質量的良莠不齊,我們(men) 對於(yu) 孩子的成長似乎也有了更多的擔憂。
培養(yang) 一個(ge) 體(ti) 質健康、心靈健康的孩子,培養(yang) 一個(ge) 有正確的人生觀與(yu) 價(jia) 值觀的孩子,2014,公眾(zhong) 在期待。
我們(men) 的孩子在擁有廣博知識的同時,能否擁有健康的體(ti) 魄,能否具有生動的想象力、強烈的好奇心與(yu) 豐(feng) 富的創造力?
—陝西省延安市*中學教師 王殿斌
期待實現“起點上的公平"
教育的公平,是起點上的公平。促進教育公平,是堅持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下教育公益性、普惠性的必然要求。
需要正視的是,當前,在社會(hui) 主義(yi) 初級階段基本國情條件下,我國城鄉(xiang) 、區域教育發展還不均衡,貧困地區、民族地區教育發展滯後狀況有待改變。於(yu) 是,這樣的情形依然可見:當大城市的孩子已經熟練地在互聯網上尋找所需的知識和信息時,山裏的孩子還在為(wei) 能上一節計算機課而感到新鮮興(xing) 奮;當資源集中校的孩子習(xi) 慣了與(yu) “特級教師"麵對麵的交流,教育資源薄弱地區的孩子卻隻能通過光盤感受名師的風采;一些家庭條件*的學生出國遊學、學習(xi) 各種才藝,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還在為(wei) 下一學期的學費節衣縮食;由於(yu) 區域間、城鄉(xiang) 間、學校間的差距依然存在,“擇校"現象依然屢禁不止……
促進教育公平,就要讓公平的陽光普照大地的每一個(ge) 角落,確保“每一個(ge) 孩子不掉隊"。因此,進一步健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ti) 係,構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教育資源覆蓋麵的有效機製,讓教師真正流動起來,加大對教育資源薄弱地區的重視和投入,以逐步縮小區域、城鄉(xiang) 、校際差距,便成為(wei) 家家戶戶、尤其是教育資源薄弱地區人民群眾(zhong) 的期盼。
2014,實現“起點上的公平",公眾(zhong) 在期待。
促進教育公平,既要把促進公民受教育機會(hui) 公平擺在突出位置,又要善用政策手段促進公共教育資源配置公平,還要更加重視促進教育製度規則公平。
—網友 “人到中年"
期待終身學習(xi) 渠道更加暢通
很多人心中都有這樣一個(ge) 學習(xi) 夢:
在大學期間,如果學有餘(yu) 力,學習(xi) 兩(liang) 個(ge) 專(zhuan) 業(ye) 、三個(ge) 專(zhuan) 業(ye) ,甚至更多的專(zhuan) 業(ye) 。完成學業(ye) 的時間並不那麽(me) 僵化與(yu) 刻板,因每個(ge) 人的能力和生活節奏而不同。在課程選擇時,打破專(zhuan) 業(ye) 、院校的界限,選擇任何一位喜歡的老師的課程。畢業(ye) 走上工作崗位之後,如果還有知識再提升的需要,無論是英語、計算機,還是時間管理能力、團隊合作能力、溝通談判能力,都有專(zhuan) 業(ye) 的學習(xi) 軟件幫助自己查找不足、訓練提升。
學習(xi) 在單位進行,在家進行,也在旅途中隨時隨地完成。學習(xi) 不再受到時間與(yu) 空間的限製。學習(xi) 的成果積累為(wei) 學分,儲(chu) 存在“學分銀行",日後如果再進行學曆教育,之前積累的學分還可用抵日後學曆教育的學分。
通過這樣的學習(xi) 體(ti) 係,我們(men) 的學習(xi) 會(hui) 變得更加貫通,學習(xi) 不再是一個(ge) 特定人生階段的特定任務,而是一個(ge) 貫穿終生的過程。我們(men) 的學習(xi) 會(hui) 變得更加從(cong) 容和因興(xing) 趣而出發,不會(hui) 如今日這般具有強烈的功利心與(yu) 目的性。我們(men) 的學習(xi) 會(hui) 變成一種內(nei) 心的自我需要,因人而異、個(ge) 性十足,學習(xi) 也會(hui) 變成一件更為(wei) 快樂(le) 的事。
這就是終身學習(xi) 的理念,實現*意義(yi) 的“學分製"。
3年前,教育規劃綱要就明確指出:搭建終身學習(xi) “立交橋",提供多次選擇機會(hui) ,滿足個(ge) 人多樣化的學習(xi) 和發展需要。建立繼續教育學分積累與(yu) 轉換製度,實現不同類型學習(xi) 成果的互認和銜接。我們(men) 期待著這一天的早日到來。
—上海財經大學教師 趙 亮
期待家長不再為(wei) “擇校"所累
這樣的話,我們(men) 時常聽說。
“其實,在我生孩子之前挺理智的,也曾下定決(jue) 心,一定不能成為(wei) 擇校大中的一員。可等真有了孩子,孩子又到了入學的年齡,卻不知為(wei) 何無法淡定了,不由自主地被裹挾到擇校的洪流中,從(cong) 擇幼兒(er) 園到擇小學到擇初中,從(cong) 擇學校到擇班級到擇老師。"
接受教育的強烈願望,與(yu) 教育資源不均衡和教育水平不均衡的現實矛盾,讓擇校成為(wei) 許多家長或主動、或被動的選擇。盡管門一再表示要給“擇校熱"降溫,但是麵對教育資源的強弱不均、優(you) 劣不均,家長們(men) 總是要想方設法讓孩子上一所“更好一點"的學校。“誰肯把孩子的未來交給一個(ge) 自己信任不過的學校呢?"
是的,在教育資源尚不夠均衡的今天,“擇校"是學生和家長趨利避害的自然選擇。而給“擇校熱"降溫,就必須在教育資源配置上下力氣、做文章。
令人欣喜的是,在2013年,我們(men) 看到不少地區在探索教育資源校帶動教育資源薄弱校方麵做了大量的努力,一些地區出台了好政策,將教師從(cong) “學校人"變為(wei) “係統人",讓教師真正流動起來。一些地區通過職稱、待遇等政策將金鳳凰吸引到教育欠發達學校。一些地區還探索將家門口的每一所學校都辦成特色鮮明的校。而三中全會(hui) 決(jue) 定提出,堅持義(yi) 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試行學區製和九年一貫對口招生,更讓我們(men) 對2014年不再為(wei) “擇校"所累充滿希望。
等到教育資源真正實現均衡的那一天,家長自然會(hui) 恢複理性,不會(hui) 再盲目選擇所謂的“好學校",而是選擇孩子的學校、離家近的學校。
—江蘇省徐州市沛縣沛城鎮金溝村讀者 郭元鵬
期待高考告別“不可承受之重"
2014年,公眾(zhong) 對教育的期待中,為(wei) 迫切的,當屬對於(yu) 高考的關(guan) 注。如何讓高考不再“一考定終身",如何讓高考進一步兼顧效率與(yu) 公平,如何讓高考不再成為(wei) 孩子一生中的“不可承受之重",是千家萬(wan) 戶的共同期待。
高考改革備受關(guan) 注,不僅(jin) 因為(wei) 高考為(wei) 社會(hui) 公平有序流動提供了可能,還因為(wei) 高考改革關(guan) 涉整個(ge) 基礎教育的改革方向。
2013年,與(yu) 高考改革有關(guan) 的利好消息不少,十八屆三中全會(hui) 決(jue) 定明確提出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於(yu) 統一高考和高中學業(ye) 水平考試成績的綜合評價(jia) 多元錄取機製,以及探索全國統考減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語等科目社會(hui) 化考試一年多考。萬(wan) 眾(zhong) 矚目的“異地高考"政策各省方案陸續出台,2013年高考中,部分省份和地區已經有了*受益者。同時,2013年還將2012年麵向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1萬(wan) 名重點高校招生計劃增至3萬(wan) 名,讓身處貧困地區的考生有更多機會(hui) 進入心儀(yi) 的高等學府。
2014年,關(guan) 於(yu) 高考,公眾(zhong) 還有著沉甸甸的期待。期待人才選拔的方式更加、科學,期待人才評價(jia) 的製度更為(wei) 理性、多元,也期待著考試選拔製度能更有助於(yu) 推進社會(hui) 公平……
這些年,有關(guan) 高考方案的調整一直在進行,但都還停留在局部的“修修補補"。鑒於(yu) 高考在整個(ge) 教育鏈條中的*位置,高考改革顯然需要一套更為(wei) 關(guan) 照全局、觸及根本的總體(ti) 設計。
—網友 “插上夢想的翅膀"
期待職業(ye) 院校更具吸引力
提及職業(ye) 教育,你想說的是“愛你在心口難開",還是“想說愛你不容易"?
盡管10年來,我國各級各類職業(ye) 院校畢業(ye) 生達7265萬(wan) 人,職業(ye) 教育對我國主要勞動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增長的貢獻率為(wei) 21%,中職畢業(ye) 生初次就業(ye) 率連續6年95%以上,高職就業(ye) 率達到87%以上,但社會(hui) 對於(yu) 職業(ye) 教育的普遍認識依然停留在老觀念上。
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強調加快現代職業(ye) 教育體(ti) 係建設,強調職業(ye) 教育的“現代"性,傳(chuan) 遞出了職業(ye) 教育要變得更潮、更具吸引力的信息。
應該說,今天,職業(ye) 教育贏得了良好的發展契機。在從(cong) “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的過程中,在我國高技能型人才不足的背景下,在“學習(xi) 型社會(hui) "、“終身教育"理念的營造下,職業(ye) 教育有理由邁出大步。2014年,我們(men) 充滿信心。
一個(ge) 認識誤區困擾了職業(ye) 教育領域很多年—“職業(ye) 教育隻是教育界的事",甚至隻是職業(ye) 教育領域內(nei) 部的事。事實上,應該從(cong) “麵向人人"、“麵向全體(ti) 社會(hui) 從(cong) 業(ye) 人員"的角度來看待職業(ye) 教育。職業(ye) 教育對我國學習(xi) 型社會(hui) 的創建,對終身教育體(ti) 係的形成,都起著至關(guan) 重要的作用。而重要的是,職業(ye) 教育真的讓人民的生活變得更美好。
—天津中德職業(ye) 技術學院副院長 臧力克
期待教育督導真正督出實效
教育督導,也被喻為(wei) “教育*",這可是個(ge) 新鮮事物。
2013年底前,不少學校門口都多了一塊小牌子,上麵有照片、姓名、聯絡方式,這個(ge) 小牌子上的人,就是學校的責任督學,他將對學校的招生、管理、課程設置、師德建設,以及學生的減負等問題進行經常性督導。打個(ge) 比喻,這個(ge) 人,就是教育的“片兒(er) 警"。
對於(yu) 這位教育“片兒(er) 警",不少家長給予了高期待。期待他能成為(wei) 一座橋梁,時時了解人民群眾(zhong) 對於(yu) 教育的期待,並將心聲傳(chuan) 遞給學校與(yu) 教育主管部門;期待他能成為(wei) 一位“質檢員",以專(zhuan) 業(ye) 的視角和嚴(yan) 謹的態度,審視和評判學校的教育教學是否符合教育規律;對於(yu) 這位教育“片兒(er) 警",家長們(men) 還期待著,不要流於(yu) 形式,更不要曇花一現。
健康的教育生態,不應由辦教育者來評價(jia) 教學效果,而應有獨立的第三方來充分發揮督導和評估的作用。2013年,教育督導製度在我國邁出了可喜的*步,2014年,教育督導的健康發展令人期待。
以往評價(jia) 教育辦得好不好,主動權掌握在主管教育的地方政府手中,甚至學校手中。教育出了問題,教育質量不高,公眾(zhong) 無從(cong) 反映,地方政府或者學校也不會(hui) 主動追究自己的責任。因此,讓社會(hui) 評價(jia) ,引入第三方評價(jia) 機製,是教育督導的重要目標,也是教育發達國家的成熟經驗,更是我國教育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
—吉林省實驗中學高三學生家長 趙春喜
期待減負不再是教育“烏(wu) 托邦"
什麽(me) 時候,學習(xi) 對於(yu) 孩子來說能成為(wei) 一件真正快樂(le) 的事?這是許多家長心中的疑問。
疑問的背後,是學生負擔過重的不爭(zheng) 事實。看著孩子們(men) 小小的身體(ti) 背著大大的書(shu) 包,看著孩子們(men) 將頭埋進高高的書(shu) 堆,看著越來越多的“小眼鏡"以及一項項有關(guan) 青少年身體(ti) 素質的不容樂(le) 觀的數據,切實減輕學生負擔,便成為(wei) 了每個(ge) 學生、每個(ge) 家庭,甚至整個(ge) 民族的期盼。
但減負之難,難在無法一蹴而就。這是一個(ge) 關(guan) 涉利益主體(ti) 諸多,問題紛繁複雜,牽扯社會(hui) 多方麵的係統工程,需要老師、學校、家長、政府乃至全社會(hui) 為(wei) 之努力。
破解減負難題,首先需要從(cong) 教育內(nei) 部入手,向課堂要效率、讓老師提水平、讓學校強管理。從(cong) 作業(ye) 量、上課小時數、考試次數這些教育教學基本的內(nei) 容管起,通過提升教學水平和教師的綜合素質,提升學生在學校的學習(xi) 效率,進而將孩子從(cong) 課後的作業(ye) 中解放出來,同時,也要完善人才選拔製度,通過培育理性的人才觀和成才觀,實現讓孩子為(wei) 興(xing) 趣而學,快樂(le) 地學。
盡管這一切並非易事,但我們(men) 看到,“小學生減負十條"麵向全社會(hui) 征求意見已經令人民群眾(zhong) 看到了明亮的曙光,三中全會(hui) 決(jue) 定有關(guan) 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闡述也令公眾(zhong) 對破解減負難題充滿希望。
曾經,減負被我們(men) 視為(wei) 教育教學的“烏(wu) 托邦",視為(wei) 不可能到達的“桃花源"。但在2014年,希望這一夢想能真正實現。
今天,減負已迫在眉睫,勢在必行。作為(wei) 一名基礎教育工作者,既期待著小學生減負方案的落實,也深知實施過程中的困難。我認為(wei) ,隻有家庭、學校和社會(hui) 形成合力,切實解決(jue) 實施過程中出現的難題,減負才不會(hui) 隻是聽起來很美。
—四川省德陽市岷江東(dong) 路逸夫學校教師 詹 梅
期待現代大學製度建設步履鏗鏘
回顧2013年,現代大學製度建設,無疑是高等教育領域的一個(ge) 亮點。
中國人民大學、東(dong) 南大學、東(dong) 華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武漢理工大學、華中師範大學等6所高校的章程被核準通過,這是我國現代大學製度建設中格外引人矚目的步伐。
透過大學章程的建立,我們(men) 捕捉到了這樣的信息:依法對學校管理體(ti) 製作了全麵規定,明確了學校管理的基本架構,促進了學校法人治理結構的形成;規定了學校內(nei) 部學術權力的組織框架和運行機製,明確了學校辦學自主權的運行與(yu) 監督機製……而這些信息,讓我們(men) 在腦海中清晰地勾勒出一個(ge) 現代大學的組織結構與(yu) 管理機製。
建設中國特色現代大學製度,是我國高校邁向世界*的必由之路。為(wei) 此,公眾(zhong) 心中充滿期待:轉變政府職能,處理好政府、學校、社會(hui) 的關(guan) 係;強化政府統籌指導、宏觀布局和質量監督功能,推動高校麵向社會(hui) 、依法自主辦學、實行民主管理,發揮社會(hui) 力量在高校公共治理、評估評價(jia) 等方麵的作用,為(wei) 高校發展創造良好外部環境;充分發揮學術組織作用,拓寬師生參與(yu) 民主管理和監督的渠道……
解決(jue) 高校複雜問題的關(guan) 鍵在於(yu) 真正建立現代大學製度。這是實現學校內(nei) 部決(jue) 策的科學化、民主化,處理好各方矛盾的必由之路。